11年前,徒步24小時進入“孤島”清平鄉(xiāng)
編者按:11年前的5月12日發(fā)生的汶川特大地震,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,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。災情發(fā)生后,人民子弟兵第一時間馳援。在這場非戰(zhàn)爭軍事行動的新聞宣傳中,一大批軍事記者親歷了這場驚心動魄的重大戰(zhàn)役。本期我們刊發(fā)原成都軍區(qū)戰(zhàn)旗報社政治工作編輯室副主編張晞的文章,回眸軍事新聞傳播史上那一場特殊的戰(zhàn)斗—
河灘邊、山溝里,到處是山體塌方滾落的大石頭,被滾石齊腰斬斷的大樹,被埋掉的半截汽車和匆忙逃生的人們掉落的鞋、傘、衣服……我們像猴子一樣在陡坡上爬、像青蛙一樣在亂石堆上跳、在激流里摸索著蹚、在塌方路段上不顧一切向前沖……
這是11年前,我和同事邱擁華采訪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,徒步24小時進入“孤島”清平鄉(xiāng)時,深烙在我腦海中的一組畫面。
2008年5月14日清晨6時30分,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發(fā)生后約40小時。正在編輯前方來稿的我受領了立即前往地震重災區(qū)采訪的任務。此時,已有上萬部隊多路多方向晝夜兼程在橋斷路毀、余震不斷的情況下跋山涉水向災區(qū)挺進。
從成都出發(fā),前往重災區(qū)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(zhèn)的路上全是被震垮的民房和臨時搭建的帳篷。
中午,采訪車終于到達重災區(qū)漢旺鎮(zhèn)。報社領導決定把我和邱擁華留在這里,采訪報道當天凌晨5時從云南千里機動到此、被譽為“烏蒙鐵軍”的駐滇某炮兵團。通信完全中斷,如何找到“烏蒙鐵軍”? 我倆一臉茫然。時任社長劉春光一句話作答:“找、找、去找部隊!”下車后,劉社長不放心地說:“你們沒有飯吃,看到部隊開飯,自報家門,請部隊給碗飯吃,報社結賬?!?/p>
跟隨小分隊12小時徒步進山
地震后,漢旺鎮(zhèn)受損嚴重。地處該鎮(zhèn)的大型國有企業(yè)東方汽輪廠門口那座歐式風格的鐘樓被震傾斜,時針永遠定格在14時28分。
炮兵團到達漢旺鎮(zhèn)后,很快就分散到方圓幾十公里的各個救災點。我們見到穿作訓服的軍人就問:“你是炮兵團的嗎?”“你知道炮兵團在哪兒嗎?”但沒人知道……
15日中午,太陽炙烤著大地,天氣出奇地熱。東方汽輪廠門前安置了上萬受災群眾的安置點人聲鼎沸。一輛濺滿泥巴的大卡車緊急從鎮(zhèn)外駛入?!罢堊岄_—請讓開!”幾名官兵汗流浹背地抬下一名重傷員飛奔至臨時醫(yī)療點。我抓起照相機緊跟,得知他們正是炮兵團官兵。
帶隊的七連指導員李學鋒告訴我,政委曾祥明已帶隊前往重災區(qū)金花鎮(zhèn);團長周洪許則于14日下午2時30分帶領救援分隊徒步進入通信斷、道受阻、橋斷裂、河改向、坐落在大山之中的重災區(qū)“孤島”清平鄉(xiāng)。鄉(xiāng)里失蹤人員多、食品少、藥品缺,群眾急需轉移和救治。
我和邱擁華立即向社領導請戰(zhàn):隨15日下午2時運送給養(yǎng)的小分隊徒步進清平鄉(xiāng),跟蹤報道炮兵團官兵救災情況 。
下午2時,48名“鐵軍”官兵加上我倆共50人,從漢旺鎮(zhèn)金魚嘴收費站出發(fā)向清平鄉(xiāng)徒步行軍。
“她不是女的嗎?”
聚集在收費站焦急等待親人出山的群眾看到我們進山,鼓起掌來。他們說:“老百姓都在往外逃命,解放軍卻不顧安危勇闖死亡地帶,親人們有救啦!”
這時,一名20多歲的姑娘哭著要和我們一起進山找下落不明的父親。大家勸她說:“只見女的往山外走,未見女的往山里走?!惫媚镏钢艺f:“她不也是女的嗎?”我回答說:“因為我是解放軍!”
為了縮短行程,我們翻越公路護欄,下到已被滾石多處截流的綿遠河河床前行。行軍中得知,上級賦予周洪許團長目前的首要任務是營救被困在清平鄉(xiāng)云湖國家森林公園的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專家一行。因通信中斷,傳達命令和上報情況都靠送紙條或捎口信,周團長還沒收到命令。
繼續(xù)前行。前方道路的損毀程度無法想象!那不叫路!根本就沒有路!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。
迅速脫離死亡地帶
15日下午4時左右,我們和一支由近百名空軍官兵組成的救援隊,在一座石橋橋頭相遇??哲娋仍犗冗^,我們站在50米外等候。3名空軍戰(zhàn)士取下攜行具,站在橋頭休息。突然,強烈的余震襲來,“嘩嘩嘩—”松動的山體左搖右晃?!吧揭辶耍炫?!”3名戰(zhàn)士飛跑,剛跑出10米遠,巨石和著碗口粗的大樹砸在剛才他們休息的橋頭,騰起漫天沙塵,好險好險!驚魂甫定,兩支隊伍加快腳步,迅速脫離死亡地帶。
除了滾石和余震的威脅外,體力不支和嚴重疲憊也考驗著我們。我雖然幾乎是空手而行,但已是呼哧喘氣,嗓子發(fā)干,汗如雨下,沉重的雙腿像木偶似的機械動作。而戰(zhàn)士們背著幾十公斤的救援物資跋山涉水,該有多么艱難,需要多么堅強的意志支撐!14日到15日,已有戰(zhàn)士兩進清平鄉(xiāng)。
上千官兵露宿清平鄉(xiāng)
再往前行,夜色漸濃,看不清路,行軍速度慢下來。晚上8時許,在亂石遍布的綿遠河邊,我遭遇險情。
河邊兩塊巨石相距較遠,我一步躍不過,以為水中的漂浮物是淺灘,一腳踏上去,一頭栽進踩不到底的冰涼刺骨的河水中。我一只手保護著照相機,一只手拼命向上抓。幾乎是同時,一重物重重砸在我背上。我疼得大叫。岸上有人大聲疾呼:“張編輯落水了!”上岸后,迷彩服全濕透。但幸運的是照像機和采訪本都在。
16日凌晨1時30分,在我們徒步近12小時后,前方探路戰(zhàn)士傳來好消息:大家再堅持半小時,已聯(lián)系上昨天先期抵達清平鄉(xiāng)的大部隊!
跟著走、繼續(xù)走……在清平鄉(xiāng)與大部隊會合后,我們得知,周團長15日下午4時接到命令后,已當即帶隊前往云湖國家森林公園營救專家一行。
戰(zhàn)士們找來木棒,在一片相對較平的開闊地中央燃起篝火,大家圍著篝火席地而坐,翻烤著被河水、汗水打濕的衣褲鞋襪。晚飯是自備的干糧。
篝火升騰的烈焰,映照著戰(zhàn)士們年輕的臉龐。今天,不懼艱難、不畏生死、視人民利益至上的戰(zhàn)士們是真正的英雄!他們是中華大地上遍地英雄中的一個又一個!我拿出采訪本,借著火光,記下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。
被子不夠,戰(zhàn)士們?nèi)膫€人合用一套。野外露宿,是我記者生涯的第一次。是夜,我是團里唯一一名女性。耳畔傳來上游1公里遠的綿遠河流進堰塞湖發(fā)出的巨大轟鳴聲和飛石的滾落聲。躺在余震不斷的地上,人就像一葉孤舟在波濤起伏的大海上來回顛簸。
16日清晨6時醒來,天大亮。突然,我看見兩米遠處,密密麻麻睡了上千名陸軍和空軍官兵。
15日下午趕到的這支空軍救援隊,是黃繼光生前所在師,曾參加過上甘嶺戰(zhàn)役。他們的通信設備較為先進,對外聯(lián)系比較暢通。師領導告訴我們,近幾天有大雨。大雨后,堰塞湖可能潰壩,要想辦法盡快將受困群眾轉移出去。
帶著新聞徒步12小時出山
16日中午11時,令人振奮的消息終于傳來:周團長帶隊成功救出被困3天3夜的專家。我和邱擁華飛奔上山迎接勇士凱旋。周團長戴著眼鏡、抬著擔架,渾身是泥,走在最前面。官兵個個胡子拉碴,又黑又臟。
被救專家告訴我們:“被困后,我們就想救我們的一定是親人解放軍。昨晚看到你們穿軍裝的,我們流下了感激的淚水,感謝親人解放軍?!?/p>
采寫到被困專家被救這比黃金還寶貴的新聞后,我倆決定立即徒步下山,將稿子和照片第一時間送到報社!
16日下午1時50分,小分隊護送我們和傷員下山。在昨晚露宿的那片開闊地上,周團長與我倆握手告別。我們互道珍重,共祝平安!
回程再次遭遇險情——
在一處滑坡地段,前方一塊巨石從山崖上滾落,走在我前面的嚴干事拉住我向前狂奔。我跌跌撞撞跑了幾步,就重重摔倒在亂石上。巨石在我們身后5米遠處碾過,滾落山澗。我目瞪口呆,撿了一條命!掀開褲腿一看,膝蓋皮破血流。徒步12小時后,17日凌晨,我倆帶著經(jīng)歷了生死考驗而獲得的新聞,滿身泥土返回漢旺鎮(zhèn)。
17日,周團長果斷決定,在上游堰塞湖決壩前帶領官兵冒死護送被困“孤島”的群眾走出清平鄉(xiāng)。轉移路上,扶老攜幼的群眾看到解放軍,紛紛自發(fā)加入這支隊伍。他們說:“跟著解放軍一定能走出死亡地帶!”這支越來越壯大的轉移隊伍,在千瘡百孔的地震災區(qū),構成了一幅解放軍護送千名受困群眾生死大轉移、人民軍隊為人民的壯麗畫卷!
11年后,2019年仲春,我在北京的清晨憶起抗震救災那些生死經(jīng)歷,雖綆短汲深,但仍用笨拙的文字記錄了那些人和事。11年如白駒過隙,許多人和事變了,嶄新的清平鄉(xiāng)早已拔地而起……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、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勇氣始終與我這名軍事記者同行!用手中的筆謳歌人民軍隊的這顆初心也始終與我同在!
(作者系原成都軍區(qū)戰(zhàn)旗報社政治工作編輯室副主編)
責任編輯:姜興華 實習學員:張 馳